2016-02-23 14:46:44
來源: 河南新瑞普測控技術有限公司
標簽: 公司動態
導讀:由于我國缺乏系統的長期監測,沒有翔實的統計數作為做支撐,目前尚無法揭示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危害。為此,我國從2013年年底開始開展空氣污染(霧霾)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及相關研究,有望解開霧霾影響下疾病發生的秘密,同時也為干預措施的科學性提供支撐。
那么,這項工作進展如何?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采訪。
開展監測為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支撐
建立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是我國一項重要工作計劃。
2007年,原衛生部和原國家環保總局等18個部委聯合發布了《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(2007-2015)》,在行動策略部分特別提出,形成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,開展實時、系統的環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監測。
近年來,我國許多省份秋冬季霧霾天氣頻發,導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而2013年1月我國出現持續大規模霧霾天氣,成為啟動空氣污染(霧霾)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工作的最重要推動力量。
持續大范圍的嚴重霧霾,引發了社會對健康影響的廣泛擔憂。但由于我國缺乏系統的長期監測,尚無法揭示霧霾特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。這就造成了連專家都說不清楚的尷尬局面。
因此,迫切需要開展空氣污染(霧霾)健康影響監測,了解不同地區空氣污染(霧霾)特征污染物的濃度變化規律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危害,為進行健康風險評價提供數據支持。
專家表示,揭示空氣污染(霧霾)對人群健康影響特征及變化趨勢,必須在全國范圍建立空氣污染(霧霾)健康影響監測網絡,通過系統、長期的監測,評估霧霾天氣下特征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水平;評估人群健康風險及其特征;識別霧霾天氣相關的易發疾病、敏感人群及區域差異,為采取針對性的人群干預措施,制定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。
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向媒體透露,將在全國PM2.5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開展健康評價研究,計劃3年時間、投入約五六千萬元。工作人員將深入10個城市展開對病人的調查,同時大量收集資料,包括環保、氣象的相關數據,進行一段時間的監測。經過科學研究和分析,完成基礎研究。
最初的設想包括室內PM2.5污染研究、人群PM2.5暴露水平研究,從而得出PM2.5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科學數據。以此數據為基礎建立PM2.5健康預警平臺,用數據說話,詳細告訴人們如何避免健康受影響。如PM2.5到了多少數值的時候,患有哪一類基礎疾病的患者要怎樣避免。同時,在判定PM2.5污染比較嚴重的時候,將提前預警,建議公眾減少污染排放。
這項工作到了2013年下半年有了實質性進展。當年10月,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發布了《2013年空氣污染(霧霾)健康影響監測工作方案》,提出通過3年~5年時間,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空氣污染(霧霾)監測網絡。
項目得到了中央財政的支持,相關工作隨之展開。
探討霧霾成分與人群發病的聯系
按照國家衛計委要求,項目首先鎖定霧霾重點地區,最終目標是建立覆蓋全國的監測網絡。
2013年,全國16個省轄市43個國家點開展這項工作;2014年,全國拓展到31個省轄市的73個國家點。到了2015年監測點增加到106個,據說今年還會再增擴。
監測點如何選定?專家告訴記者,在哪里設監測點并不是隨意定的,主要根據PM2.5濃度來確定,輕污染區和重污染區都要兼顧。
如北京在監測點布局時,為確保監測數據更為精確,設點時考慮把北京“環”起來,其中既有尾氣排放量較大、揚塵導致的粉塵濃度較高的污染區,也有綠化環境較好的居民區。目前,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全市11個居民小區設立了空氣監測站點,派專人定期采樣,并進行空氣成分檢測。
那么,這個項目與環保部門對霧霾的監測有何不同?據介紹,前者共分為四大塊,塊是資料收集,包括環境空氣質量、氣象資料收集;人口統計資料的收集;醫院門診資料收集;急救中心接診資料收集等。
疾控部門與環保部門監測霧霾的區別是,疾控部門在監測霧霾天氣的同時,還要監控全市二、三級醫院門急診量、不同污染日的呼吸系統疾病就診人數等。
除了收集資料,還需對霧霾監測和成分進行分析。
記者梳理多地發布的消息發現,很多地方的疾控部門在每個月的10日~16日連續7天去監測點采樣,每次采樣時間不少于20個小時。如果遇到霧霾天氣,則每天都需進行采樣,監測PM2.5濃度。
據杭州市疾控中心環境與職業衛生所所長楊洛賢介紹,對于采集下來的樣品,會進行32種成分的分析,這32種成分包括12種重金屬、16種多環芳烴和4種陰陽離子。
通過對霧霾這32種成分比例進行分析,再通過整合來自環保、氣象、疾控、醫院等的信息進行比對,就可以形成一份霧霾與人群健康關系的分析結果,而且這份分析結果會是專門針對各地區的,對進一步開展霧霾研究,以及采取科學預防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據介紹,在空氣檢測方法上,我國現在通行的質量方式是膜式稱重法,需要經歷捕捉顆粒、晾曬、稱重、分析等步驟。通過20小時~24小時的采集,空氣中的顆粒物都吸附在試驗膜上,工作人員對膜進行前后稱重對比和成分分析,判斷出顆粒物的濃度以及所含的不同成分。
第三塊工作內容是進行小學生健康影響調查。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是2014年正式開始啟動這項監測工作,南寧市作為監測城市,小學生健康影響調查一年做一次,冬季進行。自治區疾控中心的專家解釋說,因為冬季是污染天氣較多的時節,要在11月中旬做完。在監測點分別選擇1所或兩所小學,抽選三年級到五年級600名學生做問卷調查。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健康情況、家居情況、最近兩周的發病情況、癥狀發生率等,其中再抽選150人做肺功能測試。
除了小學生,第四塊工作內容是進行社區人群健康監測。在每個監測點分別選擇1000名以上的社區居民開展問卷調查,內容與小學生的相似,但一年需做兩次,夏季和冬季各一次。
基礎數據不足,其準確性影響因素眾多
初步結果尚需進一步分析研究
對于空氣污染(霧霾)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,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表示,如果順利,2015年年底應該有個結果。但記者發現,至今仍未見公布。
在霧霾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之際,這項大規模的監測研究項目被社會賦予了很大的期望,但卻鮮有媒體跟進報道。
中國疾控中心的一位專家向記者表示,這項工作一直在推進,但其結果公布需要一個過程,現在確實還沒有結果。同時,目前監測網點數量多,數據的量也非常大,需要認真細致地分析。最終的結果需要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發布。
記者注意到,很多地方疾控部門在其網站有啟動監測工作的消息,以及一些地方衛生計生部門官網的技術培訓等信息。
如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官網發文稱,中心環職所自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項目開展以來,通過協作高效的工作節奏和細致縝密的方案安排,從零開始,在全省5個地市同步開展推進采樣和人群調查工作,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階段性成果。
對這項工作,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表示:“國家對此很重視,投了很多錢,中國疾控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。但是客觀地講,很多因素決定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、準確性還不夠好。”
同時,潘小川也表示,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效應關系重大,理應慎重對待。
此前,王宇曾表示,空氣污染(霧霾)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是一個長期的、系統的工程。目前研究已經做了兩年,以后還要延續。這項研究已經在幾十個城市選取樣本,而且樣本城市每年都在增加。
他稱,以前我國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做過系統研究,所以現在很多數據都沒有。如上一年什么情況,幾個月前什么情況,都不清楚。而一個腫瘤案例,與霧霾有多少相關度?與吸煙有多少相關度?這是一個很復雜的事,要在一個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,以求一個科學的數據。
專家說法
健康影響與顆粒物成分密切相關